热议数字碳中和 成都可抢占元宇宙中大文旅、大健康赛道

🤖 由 文心大模型 生成的文章摘要

2月25日,以“数字引领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拉开帷幕。本届论坛聚焦数字赋能“双碳”目标的前沿趋势和创新实践,院士专家从各自专业领域分享研究成果与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杜祥琬表示,要正确认识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注意节约高效清洁利用煤炭,同时也要逐步发展非化石能源。

杜祥琬谈到了能源强度。他表示,目前我国生产一个单位的GDP所花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这已经是进步了,原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杜祥琬说,如果能源强度从1.5降到1,就意味着每年能少用十几亿吨煤炭。

同时,杜祥琬表示,能源资源禀赋要先立后破。

何谓先立后破?杜祥琬解释说,既要认识到我国化石能源的资源,又要认识到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这样才有可立,立足够了,然后再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杜祥琬说,“现在化石能源占80%以上,光是煤炭还占56%,首先要用好煤炭。”

在用好煤炭的同时,也要注意储采比。杜祥琬说,煤炭储采比是40年,石油储采比是18年,天然气储采比是30年,虽然煤炭相对油、气较多,但我国的煤炭并不富足,人均拥有量是世界平均拥有水平一半。

“储采比40年是什么意思?就是到2060年前后,即使没有碳中和,煤炭的可开采储量也差不多了。”杜祥琬说,“所以我们要注意节约高效清洁利用煤炭,同时也要逐步发展非化石能源。这样先立,立得足够了再逐步减少煤炭。”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朱彤: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看来,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但依赖传统的物理模型使得预测预报里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数字孪生地球应运而生。“数字孪生、观测数据及模型的融合,为预测未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工具。其中,卫星的遥感和地面的观测网络等观测手段能够获得地球环境的大量数据,为了融合不同数据,中科院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也建立了大气复合污染的综合数据共享平台,以此打破数据孤岛,为数字模型模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数字模型方面,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在去年建成了中国的地球系统模拟的实验室。“数字模型和数据的融合将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依托大数据我们可以深入认识当前的大气污染,更好地预测未来的大气污染情况。”

此外,朱彤认为,人类的健康与环境息息相关。“暴露组学希望能够追踪人的一生,从婴儿到老年,从吃饭、呼吸到饮食,追踪有多少污染物进入人体,这就对大数据、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朱彤看来,成都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发展非常迅速,“未来,希望成都能够采取进一步措施,具体而言,在交通方面,可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保证城市电网、充电基础设施的要求;同时依托低碳措施保护成都市民的身体健康,推动成都将低碳城市、美丽城市和健康城市融为一体。”

欧盟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任福继:

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副理事长、电子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任福继表示,数字化、绿色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任福继认为,数字化和绿色化是相辅相成的。“数字化可以更好地推动绿色化的发展。”任福继以施工中的环保问题为例,“在工程的规划阶段,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施工过程模拟出来,便可以计算工程建设中的碳排放是多少?它将如何影响生态环境?这给了决策者可视化的方案选择,还提供了工程手段和理论依据。”

在任福继看来,成都具备发展数字化的能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任福继表示,数字化、人工智能需要依靠算力,这就要用到大量电力,对于能源来说是不小的消耗。而成都具备能源优势,利于进一步推动数字化的发展。“但消耗能源来进行粗犷式的技术推动是不现实的。未来应当推动新型的技术,提高算法、减少算力,使环境更加绿色。”

在技术方面,任福继也非常看好成都。“说起创新区域,以前普遍都会说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我们将沿海一带称之为创新区的皇冠。”任福继说,“而成都、川渝地区,应该凭借近年来在新兴科技方面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创新,使成都、川渝地区成为创新皇冠上灿烂璀璨的明珠。”

除了通过数字引领绿色发展以外,任福继还表示,成都应当利用自身的特点,抢占元宇宙中大教育、大安全、大文旅、大健康的赛道。“尤其是大文旅和大健康方面,四川、成都大有可为。”任福继举例说,“四川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并不是全世界所有人都有机会来到四川。以三星堆来说,我们可以利用元宇宙的技术,打造一个三星堆的元宇宙平台,让全世界的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身临其境感受四川的古老文化。”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 杨开忠: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以《必须走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之路》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走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协同融合发展之路。

“这是抓住和引领新科技新产业(60.500, -0.80, -1.31%)革命的内在要求。”杨开忠表示,正在发生的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是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技术、绿色数字技术、交通技术的融合。“我们需要顺应这一规律,走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协同融合发展之路。着力推进数字产业与数据市场、可再生能源产业、新能源交通产业、碳市场的协同发展。”

同时,这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要求。杨开忠说,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就是要提升中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和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是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根本性方向和战略重点,能否最大限度获取在全球配置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的强大能力,关系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成败。“因此,发挥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协同效益,最大限度形成数字绿色经济融合的强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

杨开忠表示,从发展数字经济的角度看,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成绿色转型。杨开忠说,数字经济是结合智能知识和创造力创造财富的经济,是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杨开忠说,“我们相信数字和绿色融合的经济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日益强大的新引擎。”

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