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 文心大模型 生成的文章摘要
6月5日凌晨一点,我坐在电脑前,观看了发生在大洋彼岸的苹果WWDC 2018全球开发者大会的开场发布会。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苹果发布了旗下四大操作系统iOS(针对iPhone和iPad)、macOS(针对MacBook以及Mac台式电脑)、watchOS(针对Apple Watch)、tvOS(针对Apple TV)的更新情况。最让我感到兴奋的,莫过于开始的半小时,也就是关于AR(以及少许AI)的内容。今天我想重点分享一下我对于AR相关内容的解读与随想。
首先我想说的是,虽然这次的演讲并没有发布硬件,但我个人认为其精彩程度一点不逊色于苹果通常在秋季举行的硬件新品发布会,毕竟用户最终使用的还是一款款APP和软件。更为重要的是,苹果在每次发布会特别是开发者大会发布的内容,就像是时尚圈顶级show宣告近期流行趋势一样,它们代表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比如去年iPhone X采用的刘海设计、面部解锁和AR功能,今年几乎全部应用在所有智能旗舰手机上。因此关注苹果发布会,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了解未来一段时间的技术发展趋势。
USDZ + Measure:虚拟化与增强化的物体
此次发布会的第一个重要功能展示就是AR,从这点可以看出苹果对于AR的重视程度。首先苹果宣布了一种全新的3D文件格式——USDZ,据说这种文件格式是苹果与3D动画大厂皮克斯合作推出的,可以直接嵌入到网页及各种AR内容之中。至于其实际表现如何,我们还需要再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知晓。
接下来苹果发布了一款全新的APP——Measure,简单来说,它是一款测量工具,能够轻松测量摄像头覆盖范围内的物体的长宽高等信息。看到这里我有点小兴奋,如果说USDZ是把虚拟的物体放到了现实(想象一下在墙上加了一盏华丽的壁灯),那么Measure则是让你看到现实的物体背后更多的东西,而这不就是AR原本的意思“增强现实”(增强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吗?其实AR绝不仅仅是在我们的视野前方叠加一张图片或一部电影,它应该帮助我们更多、更好的理解周围的世界,就像庖丁解牛那样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仅是表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苹果领会了增强现实的真谛。
我相信Measure目前的功能还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我们可以通过AR解决更多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这样的场景:一名工作人员受命处理一处地方的紧急事件,通过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所在空间的大小、故障器件的数据等等),远在后方的顾问可以提供给前方的工作人员非常有针对性的建议(采用什么工具、如何具体操作等等),而Measure这样的工具就起到了关键的感知、测量与量化的作用,从而极大提高了现场作业的执行效率。说到这里我必须强调一句,类似Measure这样的工具一定会非苹果独有,在前面我说过,一旦苹果推出这样的工具,其他厂商自然会跟进,最终它会变成我们普遍使用的工具,无论是在iOS还是安卓平台上,这才是技术趋势的真正价值。
乐高 + AR:混合现实的玩具体验
Measure为我们带来了AR在未来B端和C端(个人认为更多在B端)应用的一种可能性。而其背后的AR开发平台ARKit也迎来了2.0版本。经过此次更新,ARKit2.0自然会拥有更卓越的性能以及更出色的体验,而作为一名行业观察者,相对这些文字说明,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实机演示。就在此时,乐高出现了!
在现场演示的场景中,我看到现实中的乐高玩具与iPad中的虚拟角色与动画无缝结合在了一起,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混合现实体验吗!而这点应用在玩具上可谓是完美至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朋友玩玩具其实是一个脑补的过程,在把玩一个个玩具的同时,小朋友也会对玩具赋予各种想象:这是擎天柱,它是汽车人的领袖,那是蝙蝠侠的别墅,他住在这里,小丑很可能过来偷袭他。。。什么是小朋友最希望发生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的玩具变活了,就像《玩具总动员》里的那样,现在AR帮助小朋友美梦成真了,这算不算完美至极?当然像乐高这样的玩具商自然也是乐开了花,因为玩具更好卖了,归根到底,在C端市场,一切价值还是源于体验本身。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点就是这场演示中的多人互动,小朋友都喜欢玩过家家,虽然一个人也可以玩,但几个人玩的效果显然更好,现在AR恰好为小朋友提供了这样的方式。我相信,只要内容合适,这种多人互动体验对于一些成年大朋友也非常合适,比如说猫奴和狗奴养一大堆逼真的阿猫阿狗,还不需要那么大的地方,或者是阿宅包养一个二次元小姐姐,画面美得简直不敢多想。。。而且,这种多人互动体验绝不仅限于游戏,它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教育领域,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参观各种展览会看到许多沙盘展示,未来的小朋友可能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或学校体验到各种“活的”沙盘展示,还能和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交流,我相信这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Memoji:虚拟化人物和捏脸系统来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好玩的互动体验,此次发布会还有一个新功能带给我太多震撼,那就是Memoji,而它的前身是苹果去年推出的动画表情Animoji。或许你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但其实这次“从动物到人”的转变包含了一个捏脸系统。所谓捏脸系统就是用户可以自定义自己的Memoji形象,可以设计成类似自己真实形象的样子,也可以设计成自己渴望成为的样子(比如说超人的经典形象)。这种过去只在大型RPG(角色扮演游戏)才有的系统现在在智能手机上实现了,其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
答案就在前不久热映的电影《头号玩家》之中。角色扮演游戏(包括在线多人端游或手游)的魅力就在于扮演一个玩家希望扮演的角色,而不是继续重复现实中的自己。自定义角色是通向未来VR/AR社交的起点,其拥有的市场前景同样是巨大的。再给一个场景体会一下:一个中国小朋友要学习外语,培训机构安排了一名外籍老师进行一对一网上授课,如果小朋友对老师的颜值不满意,自然很可能影响到他学习的效果,而如果对方的形象是一个可爱的Animoji熊熊或者一个美丽的Memoji姐姐,小朋友的体验是不是就好很多呢?这个原理其实跟多年之前风靡大江南北的网恋是一样的,只不过同样可以用在积极的方面。这是一种典型的ToB场景,而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
结合苹果刚刚发布的多人FaceTime功能,我看到了虚拟角色的巨大商机:它既可以是用户自定义的角色,也可以是结合知名IP的合作角色,比如说天线宝宝或者熊本熊。过去我们看一个儿童片可能是演员穿着天线宝宝或者熊本熊的衣服进行演绎,现在直接用AR虚拟角色就可以实现了,而且效果还更好。还是那句话,这种功能并不限于苹果,之后肯定所有人都会用到。相关的应用我之前在很多日本动画片中都曾看到,目前我能想到的比较有前景的应用领域则主要是教育、影视和文创产业。
智能眼镜:或许还有三年距离
在看完此次发布会关于AR相关功能的介绍之后,我特别想分析一下苹果对于AR技术及应用的布局。与微软和谷歌先推出硬件进行试水不同,苹果的方式是先利用现有硬件推广软件系统及开发工具,而这种方式我认为相对稳健。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需要硬件、软件系统、交互方式、软件内容等多方面的结合,而在其初级阶段的体验一定是不好的,强如谷歌和微软,其初代Google Glass和HoloLens也均以失败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在现有硬件(手机)上做好系统和工具,然后逐步培养开发者和教育用户,等到技术成熟之后才推出革命性的硬件产品,这是苹果下的一步大棋。当然,这种选择并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比如微软就利用其在研发HoloLens中获得的大量经验,推出了性价比更好的Windows MR头显,我相信经过不断的迭代,HoloLens未来在C端市场的潜力也非常巨大。相对于微软,我只能说苹果的方式(不推出不成熟的硬件影响自身品牌)更适合自己,步子走得更稳健。
之前看到消息说,苹果自家的智能眼镜(AR或VR都有可能)将会在2021年发布,对于这种预测我个人是认同的。苹果目前正在普及AR概念,同时培育市场,而到我们真正看到苹果的智能眼镜,很可能还要等三年时间。这其中需要解决的技术挑战至少包含如下几点。
第一,混合现实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一副成熟的智能眼镜至少会同时拥有混合现实与人工智能功能,比如用户看到并选定某个物体,系统的AI应该自动为用户提供更多信息,一个可以想象的例子是一名游客来到一个景点,系统会自动判断该景点的位置信息,并将相关的历史典故等内容发送给用户,让用户获得更好的游览体验,这就需要同时用到混合现实和人工智能。我个人认为,什么时候苹果发布会上放出了AR模式下调用Siri的功能演示,这就说明智能眼镜离我们不远了。
第二,手势识别和语音识别的应用。目前苹果的AR应用依然采用手机的交互方式(屏幕多点触控),而过渡到智能眼镜必须要搞定全新交互方式的问题,它至少应该是手势与语音的结合。
第三,性能优化。如何在摄像头一直工作的状态下降低能耗和发热,如何实现SLAM的实时扫描与渲染,如何实现智能眼镜待机10小时以上,这些都是非常难的技术挑战,但对于用户体验来说都是必选项。
第四,舒适性。产品的舒适性既包括生理舒适,也包括心理舒适。所谓生理舒适就是用户佩戴舒适,长时期佩戴不会产生不适感。所谓心理舒适则是指用户认为配着智能眼镜很潮很酷,而不是像个傻子或者阿宅。智能眼镜的设计既要满足功能性,又要满足美观和时尚,这方面也存在不小的挑战。
综上所述,智能眼镜距离我们还有两三年的时间,智能手机依然是未来三年的主流智能平台和工具,而苹果在这次的技术变迁中依然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其每次发布的新产品与新功能几乎全部被其他厂商所模仿。未来苹果会不会再次推出一款革命性的智能产品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我个人对这个问题充满了期待。
【913VR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及回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