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原举办技术研讨会,布局AI可穿戴领域

🤖 由 文心大模型 生成的文章摘要

芯原举办了以 “智慧可穿戴:始终在线、超轻量、超低能耗” 为主题的技术研讨会,聚焦AI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的融合创新。此次研讨会邀请了产业链内相关企业的决策者以及战略、技术专家,共同探讨AI可穿戴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博士在致辞中指出,AI眼镜是可穿戴设备与AI技术融合的典型代表。此前,分析师数据表明,AI眼镜最早也要到2026年才可能迎来爆发,但他坚信这个爆发点会在2025年出现。当下,AI眼镜作为智能穿戴设备中的新宠,正逐步从 “小众尝鲜”迈向“大众普及”。IDC预测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280万台,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为275万台,同比增长107%。​

戴伟民博士还谈到了DeepSeek对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影响。DeepSeek是由中国科技公司深度求索开发的开源大模型系列,自2025年初推出以来,已在消费电子、物联网、政务等领域引发广泛关注。在可穿戴领域,DeepSeek通过模型蒸馏和轻量化技术,支持在终端设备本地运行。这使得AI眼镜等可穿戴设备能够集成DeepSeek的轻量化模型,在本地就能完成实时翻译、环境感知等任务。戴伟民博士认为,DeepSeek的成功表明,AI的发展并非只有追求大算力这一条路径,并非只能靠“大力出奇迹”,巧用技术之力同样能创造奇迹。对此,他表示,芯原早已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布局。​

戴伟民透露,芯原早在三年前就帮国际互联网企业做AR眼镜的芯片,彼时券商预测AR眼镜会在2026年爆发,当时他坚持认为2025年这一行业就会有爆发点,所以布局非常早。在DeepSeek诞生以后,AR眼镜市场的逻辑进一步发生变化。过去需要放在“云”上的大模型,现在也可以放在PC,甚至是手机上,未来手机慢慢也会有40TOPS甚至更高的算力。​

在本次会议上,芯原面向可穿戴应用发布子系统解决方案。芯原基于“紧耦合系统架构”,将自有IP整合为紧凑的功能集,打破传统SoC松散集成协作的模式,并从系统功能、内存访问量、memory footprint等多个维度进行针对性优化,以适应AR/AI眼镜在方案上的功能、性能和续航的平衡。芯原作为中国最大的半导体IP厂商,近年来针对可穿戴市场研发了专用的IP系列,包括GPU、NPU、ISP、Dewarp、Video等,可实现物体识别、手势识别、视觉感知、语音识别、图象渲染、图象显示等功能,且能做到低功耗和小面积,覆盖从AI/AR眼镜到手表等不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落地。这些IP还分为5个系列,从轻量级的PICO、Nano和Nano+Series等,可覆盖更多不同市场定位的可穿戴产品,每个 IP 也提供了丰富的可配置选项,便于实现产品差异化。​

此外,芯原还在此次会议上推出了AI眼镜的参考设计方案。芯原的可穿戴解决方案不仅是硬件方案,在生态和软件方面也为客户提供支持。硬件上,可根据应用为客户灵活提供各种子系统,支持灵活的ddr – less拓扑结构以满足性能、功耗要求,支持FLEXA DDR – Less互联技术和DECNano压缩技术以最小化存储空间占用、功耗和带宽。软件方面,提供精简的Lite版IP软件,包括极小的驱动代码(100 – 300 KB)、极小的外存空间占用、极低的CPU负载,同时支持 RTOS、Linux、Android等主流操作系统。

「93913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