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典故》中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指的是人们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达成相同的目标或者相同的效果。如果将空间计算的终极形态当做每一家XR厂商心中的「罗马」,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厂商正践行着不同的途径。
5月30日,XREAL在北京举办了以“尽在眼前”为主题的发布会,发布了一款Phone一样的空间计算新品——XREAL Beam Pro。会后,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XREAL联合创始人兼算法负责人吴克艰接受了93913的采访,让我们得以更清晰的了解XREAL新品的设计理念和他们对于空间计算实现路径的思考。
将空间计算这头「大象」装进冰箱
相信每个人都接触过这个经典的脑筋急转弯:将一头大象装进冰箱里需要几步?
答案是:一、打开冰箱门,二、将大象塞进去,三、关上冰箱门。
这个问题之所以第一次见时很难一下子想到答案,是因为答案只给出了一个混沌的过程,并没有给出真正能够落实的执行方案。
而空间计算走向终极形态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次「将大象塞到冰箱里」的考验:我们知道目前的技术可以做出怎样的设备,我们知道未来终极的空间计算硬件是什么样,但是从现在到未来的路径艰难而混沌——如何将计算密集的功能,集成到一个小巧的设备上?并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确切且正确的解答。
徐驰认为,空间计算的本质是从2D移动互联网向3D空间互联网的升维。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互联网第一次在升级的过程中面临「将大象装进冰箱里」的难题。
人们通常将iPhone视为移动互联网的开启者。但在iPhone诞生之前,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迁移已经在悄然酝酿,人们早已开始尝试将PC的强大能力塞入一台小巧的终端里,并实现随时随地对互联网的访问。
1992年,苹果就推出的Apple Newton PDA,揭开了计算终端小型化的序幕;2001年HTC与英国第二大电信运营商O2推出的XDA,标志着智能手机浪潮的涌现。
从1992年到2007年的十五年间,各种形态的智能终端产品在市场上百花齐放,直至第一代iPhone问世,为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发展路径确定了唯一的范式。
将空间计算这头「大象」装进冰箱的过程也许同样混沌且漫长,但XREAL正在努力走出一条独特的路径,让自己成为空间计算范式的定义者。
着眼未来,但更要看到现在
在Beam Pro的发布会上,徐驰表示:目前的XR行业还没有看到空间计算的iPhone时刻,相反在朝三个产品形态收敛,其一是沉浸式设备,即相对笨重的XR头盔,比如Quest和Apple Vision Pro;其二是以Meta和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镜为代表的全天候佩戴设备,无显示但相对轻巧,被称为AI眼镜;其三是处于两者之间的AR眼镜,XREAL的新品则是能定义分体式AR眼镜的存在。
徐驰给空间计算产品的三个分类,本质上反映的是空间计算产品从概念走向普及要解决的三重挑战:高性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全天候佩戴。
换一种更直观的说法,理想中的空间计算终端,需要芯片算力、显示与交互、便携与续航三个维度的综合能力,但暂时还没有任何厂商能够同时在这三个维度上取得优秀的成绩。
微软不行,Meta不行,甚至苹果也不行。
正是因为所有厂商都需要在这三个维度上做出取舍,造就了如今空间计算不同的实现路径。
大厂的玩法,是依靠自身的研发能力与资源优势,面向未来做长期投入,通过在某一个或两个维度追求极致,打造天花板级的产品,用定义全新市场的方式来攫取最大收益。
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市场是差异化的,消费者的需求千差万别,大厂的产品在必须做出取舍、无法覆盖全部消费场景的情况下,必然会留下大量的市场真空。强如苹果,也无法让Vision Pro重现iPhone初代的荣光,本质上还是消费者对未来的期待与当下的产品形态之间发生了撕裂。
这恰恰是创业企业的机会所在。
相比追着大厂的路径走,摸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差异,做出特色化的产品,避免和大厂进行同质化竞争,或许才是创业企业弯道超车的捷径,也是创业企业必须学会的生存之道。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大厂的产品和研发方向,而是从目标群体的需求出发,审慎的做出取舍和创新。
徐驰在发布会上反复提起一句话:“苹果巧妙地把移动互联网生态【移植】过来,让大家看到了空间计算的未来,而我们努力让大家看到空间计算的现在。”
XREAL Beam Pro所走的路径,是以目前的产业链水平为基础,通过分体化的设计,探索全天候佩戴与沉浸式体验的最佳平衡点——随身携带、即插即用,同时通过对移动端安卓生态的兼容,提供AR眼镜这一品类下顶级的空间体验。它相比Vision Pro具备更强的便携性,相比Ray-Ban Meta在沉浸式体验上要更胜一筹,是XREAL对「空间计算的现在」做出的一种独特诠释。
在徐驰看来,正是因为目前XR行业还处在「前iPhone时代」,大家还没有统一空间计算的产品,XREAL作为一家创业企业才有机会希望通过研发、认知的差异,慢慢形成独特的品牌,慢慢树立技术之外的品牌、产品体验的护城河。
徐驰也相信,未来空间计算的三个产品形态一定会向一个终极形态收敛。但短期来看,越轻量化的设备越能被消费者接受,AR眼镜的体量将在未来超过XR头显类产品一个数量级,对于内容生态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Phone一样的空间计算终端,会被Phone干掉吗?
XREAL在2023年推出的Beam,是XREAL为了解决手机、PC、Switch和PS等终端与XREAL Air系列AR眼镜的适配问题所研发的投屏终端。相比前代产品Beam,Beam Pro在保持了多平台投屏适配的基础上,不仅增加了一块触屏,还能够作为独立的空间计算终端使用。
外观上,Beam Pro与常见的手机没有什么差异,使用来说,机内运行的App也都是标准的手机App,在不接入AR眼镜的情况下,全部使用体验都和手机十分相似。但是在接入XREAL Air系列AR体验后,Beam Pro就能够将2D和3D的应用显示在用户眼前。
的确有不少人第一时间会冒出一个疑问:如果Beam Pro就像是一台手机,那么XREAL以后面临的竞争对手将是一众手机厂商,XREAL打得过这些身经百战的「卷王」吗?
但是在我们看来,Beam Pro的目标是更好的服务于AR眼镜与空间体验,因此考虑的是打造一个兼具移动应用生态+客厅无限娱乐串流+空间影像的空间计算综合体,与传统手机厂商在产品设计思路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将Beam Pro与手机对标并不公平,它对位的还是前代Beam,以及友商为AR眼镜设计的终端类产品。
我们可以简单的列举一下Beam Pro的主要特点:
●双USB-C接口,能够在接入AR眼镜的同时,给Beam Pro充电。
●触屏操作,解决了过去AR眼镜在碎片时间使用时不够方便的问题。
●nebulaOS操作系统,从nebula应用升级而来,让AR眼镜实现了即插即用无需手动开启App,实现2D和3D应用的空间化显示,并且兼容海量的安卓移动端App。
●空间影像拍摄,间距50mm的5000像素双主摄,相比iPhone 15 Pro系列20mm的摄像头距离拥有2.5倍的立体感。
深入思考不难发现,无论是双USB-C接口还是50mm的双主摄设计,甚至是系统层面对AR眼镜的支持,在当下移动市场竞争白热化时都难以成为手机厂商的首要考量,因为不是每一台手机都将服务于AR眼镜和空间计算,小众的需求注定要为大众需求让步,但是这些细节的累积对于空间计算的体验会产生切切实实的影响。
因此,目前想要为消费者提供一致且优秀的空间计算体验,专门设计的终端产品势在必行。这也是近年来AR厂商纷纷为旗下AR眼镜推出专用计算单元的原因所在。
如果说将来空间计算会成为手机厂商的必争之地,那么抢在手机厂商下场前构筑起足够深的护城河,是AR厂商未来在与手机厂商的竞争中取胜地关键。
在接受采访时,徐驰也表示,XREAL做产品的逻辑是AR+计算设备,而手机厂商一定是手机+AR+其他的设备,AR的优先级完全不一样。第一代Beam Pro可能是最像手机的一个形态,往后与手机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
而对比目前市面上的AR盒子,Beam Pro也显示出了独特的核心优势:
过去用户使用AR盒子类型的产品时,需要佩戴AR眼镜才能进行例如设置网络、更新系统、等待自己喜欢的应用下载和安装、管理机身内存储的多媒体文件等等大量与沉浸式体验无关的繁琐操作,不仅提高了上手门槛,也破坏了沉浸感。
拥有触控屏的Beam Pro可以随时随地独立使用,将碎片化的操作隔离并留在触屏上,增强了AR空间体验的完整性;此外Beam Pro还在系统层面对于空间大屏的悬停与防抖、字体渲染、UI以及交互做出了优化,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沉浸娱乐中枢。
另一方面,常见的AR盒子大多沿用为智能电视设计的操作系统,其App生态与账号会员体系和手机移动端并不相通,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需要创建额外账号并支付费用。
Beam Pro完整通过了谷歌XTS测试的设备,获得谷歌GMS认证(海外版),能够全面兼容移超过10000+移动端安卓应用,让用户能够畅享移动互联网沉淀多年的丰富生态,沿用了对应的帐号会员体系与设置,支持移动端应用内置缓存功能,一秒即可从手机小屏切换到空间大屏,轻松实现多终端间的内容流转。
在空间影像方面,Beam Pro还做出了多项优化,将使用门槛降至最低,让摄影新手也能够轻松驾驭:两颗5000万像素超广角双主摄镜头,保证了双摄镜头的一致性和精度,让3D效果逼真生动,也实现了双主摄画面的像素级同步,让用户在观看时眼部无酸胀感。
双目立体校正算法完全消除了双主摄镜头的景深差异,让画面无叠影、成像显示更清晰,拍摄主体和背景自然融入。XREAL根据用户日常使用习惯不断优化3D拍摄效果,延续核心防抖科技EIS,并为3D拍摄做了深度算法优化,实现双摄像头自动对焦测光。
另外,Beam Pro的3D拍摄帧率领先于高端旗舰机型,支持防抖效果更好的30fps模式和流畅度更好的60fps模式,画面流畅度上逼近真实质感。
工程师们对Beam Pro的相机还进行了精确的逐台校准,最终实现了亚像素级别的双目合像误差,在各环节都有效提升了拍摄清晰度。
XREAL首位空间影像创意合伙人、B站UP主@影视飓风主理人Tim给出了专业的评价:Beam Pro的惊艳在于同时解决了采集和播放两端问题,拍摄时用最接近手机的方法,采集结束之后,又可以毫无阻碍地观看全新的影像形式。
与手机不同的关注点、相比AR盒子在体验、生态、空间影像三方面的独到优势,让Beam Pro成为了一款形态独特的空间计算终端。
根据XREAL公布的数据,在AR消费市场Beam的配售比已经达到70%,远超Airpods相对于iPhone 40%的配售比。从这一消费端数据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用户并不会因为AR眼镜能够接入手机使用,就不再购买专门设计的配套终端。归根结底,优秀的体验才是消费者心甘情愿掏腰包的关键,产品形态并非消费者优先考虑的问题。
作为Beam升级版的Beam Pro,在功能与体验上实现飞跃的同时,售价依然维持在1299元起,性价比十分优秀,具备着强劲的市场潜力。
要创新,更要克制
Ray-Ban Meta眼镜悄无声息的突破了100万销量,让人们开始重新审眼镜与AI结合所具备的潜力。
对于AR眼镜厂商是否应该跟进GenAI,我们始终保持着一个谨慎的观点:Ray-Ban Meta的成功,关键不在Ray-Ban而在于Meta,Meta顶级的AI能力让它成就了Ray-Ban,但也可以成就Gentle Monster、成就BOLON——核心是厂商在AI领域的积累有多深厚。
在XREAL是否跟进AI这一点上,吴克艰和徐驰表现的都很克制。
吴克艰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XREAL坚信消费级AR眼镜是AI落地的最好形式,也在AI领域有持续的探索和积累;但作为一家消费级AR眼镜的领军企业,XREAL不希望肆意的炒作概念,而是寻找真正有意义的场景去赋能产品和用户。
徐驰同样认为,如果是一个App能够解决的事情,就不应该打着AI的旗号去做新的硬件,XREAL对于消费电子的颠覆式创新有自己的理解,对于新产品的推出非常审慎。XREAL希望推出的每一个产品能够跨过自己内心深处给用户体验设定的阈值,需要若干次用产品慢慢建立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这件事非常关键。
这种审慎产品态度,还反映到了XREAL对于AR眼镜的迭代。
对于是否会在未来的AR眼镜产品中使用光波导技术,徐驰表示,目前光波导距离能够量产普及,还太早。XREAL在光学与显示方向投入了非常多的研发资源,尤其是对Birdbath光学方案的判断可能会超出大家的预期,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Birdbath有希望在一段非常长的时间里成为光学路径的终极方案。
写在最后
将Beam Pro做成与手机相似的形态,无疑需要勇气——因为此后,XREAL与徐驰或许将无数次面临着诘难:手机厂商做AR,XREAL怎么办?
但如果反向思考一下,一款怎样的产品,才能满足当下消费者对于AR眼镜与计算终端的使用需求?XREAL交出的答卷,是合格且新颖的。
在代数中,有一种解题技巧被称为换元法,是指通过增设未知数的方式来简化方程求解,尽管最终增设的未知数会被消去,但人们能够更简单迅速的得到问题的答案。
就像我们认同空间计算的未来属于3D生态,也用不上外置的触屏,但在通往空间计算终极形态的道路上,通过增加一块屏幕和对移动端安卓生态的兼容,Beam Pro巧妙实现了对“如何将大象装进冰箱里”这一难题的化简:当空间的交互还不够简便,用人们熟悉的手机触屏来作为替代;当空间应用的生态还不够丰富,用2D的应用生态来进行补充。
正如徐驰所言:拥抱科技发展的方向,一定比固守自己之前的优势,更能看到未来。
“我们希望这个行业大家仍然鼓励创新,任何一个尝试都值得被鼓励,不要只想着蹭热点,而是踏踏实实从用户体验的方式去提升,才真正有长期的价值。”
说到底,能给Beam Pro盖棺定论的,有且仅有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