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913产业周报│5月2日-5月8日XR产业动态回顾

🤖 由 文心大模型 生成的文章摘要

周报导读
●共话元宇宙产业发展趋势,2022首届天府元宇宙大会召开
●全球文博领域首部MR导览类电影如何制作?
●赵沁平院士:扎实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
●银河威尔创始人胡珩:致力于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Meta启用全亚洲第一座元宇宙XR基地,聚焦3大领域
●华为公布可折叠AR智能眼镜专利
●4月Steam调查报告:Meta Quest 2占有率达到47.97%
●探讨AR眼镜发展方向,Meta Reality Labs首席科学家阐述新计算架构
●Meta计划2024年之前发布四款全新VR头显
●Meta Reality Labs开发可呈现逼真虚拟化身的原型VR头显
●研究人员基于VR手柄摄像头组建全身追踪解决方案“ControllerPose”
●Meta正通过先进机器学习技术打造“Codec Avatars 2.0”
●或为苹果AR/VR头显关键技术,英伟达和斯坦福大学团队研发全息近眼显示系统
●Meta Project Cambria售价将高于800美元
●打造车上VR生态,苹果正在开发VR驾乘系统
●LG透露即将推出的一款XR产品
●可模拟口腔真实触感、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全新触觉反馈设备
●旨在制造更优质AR头显,谷歌正式收购Micro LED厂商Raxium
●空间态势感知公司Slamcore完成1600万美元A轮融资
●无代码创建3D化身,Kinetix完成11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Web AR平台RECON Labs完成440万美元A轮融资

「国内新闻」


共话元宇宙产业发展趋势,2022首届天府元宇宙大会召开

5月5日,为共谋天府元宇宙产业发展大计,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指导单位,四川天府国际会展有限公司主办,四川天府新区元宇宙产业协会承办的2022首届天府元宇宙大会在四川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大会向全球释放了10亿元的场景机会。

全球文博领域首部MR导览类电影如何制作?

五一期间,由三星堆博物馆和连偶(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MR导览电影《古蜀幻地第一章——青铜神树》受到热捧,据悉这是全球文博领域第一部MR导览类电影。

连偶科技有限公司CEO杨建松介绍影片背景时表示,“我们严格参照三星堆历次出土文物的考古和历史文化等研究的成果进行创作。比如,三星堆文化是一种神巫文化,强调祭祀以及部族的概念,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主创的男女主角都有各自的使命,会面对部族的生存问题做出很多不同的选择。”

赵沁平院士:扎实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

江西省把虚拟现实产业作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举全省之力打造虚拟现实产业发展高地,大力引进、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具有影响力的虚拟现实企业, 2021年虚拟现实产值超过500亿元,初步形成了集技术、产品、服务、应用协同推进的生态化发展格局,产业综合实力显著跃升。我们为江西省南昌市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开拓创新、持续发力取得的可喜成就深感敬佩,并表示祝贺!

银河威尔创始人胡珩:致力于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从2016年创立公司至今,银河威尔创始人胡珩过去五年多一直在「用三维交互技术让每个人都能创建、观看、体验“第二现场”直播」,致力于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世界。

胡珩深信,三维交互技术是搭载梦想的媒介,它将满足人类即兴创造现实的梦想,也将让人类第一次可以共享清晰的梦境。在人类的感官体验从“二维”走向“三维”的过程中,VR则是现阶段最早民用的、最廉价的、最方便的、功能最强大的一种三维显示设备。但长期来看,VR又可能只是走向三维的某一个方法,未来AR/MR/XR等方式皆有可能。

Meta启用全亚洲第一座元宇宙XR基地,聚焦3大领域

Meta在中国台湾启用全亚洲第一座元宇宙XR基地,以促进XR政策讨论与产业交流,未来将聚焦文化艺术、经济商业、社会公益等三大领域。

Meta将从人才培育、作品开发、导入技术拓展市场三方面着手,共同打造XR产业生态系。文化艺术方面,Meta将鼓励原创XR内容开发与前瞻科技应用,并协助培育本土XR创作者社群;经济商业方面,Meta将与外贸协会旗下台湾经贸网合作,让台湾未来商业展览不再局限于实体或线上2D模式,可以在元宇宙展馆中互动交流;在社会公益方面,Meta未来将与台湾非营利组织及在地开发者,一起建立具指标性的AR或VR公益示范案例。

华为公布可折叠AR智能眼镜专利

华为公布了一项与可折叠AR智能眼镜设备相关的专利,旨在打造低维护成本纤薄、紧凑外形AR眼镜。

报道称,华为2月申请了公开号为“CN111338082A”的眼镜专利,该智能眼镜包括安装在设备框架上的波导透镜以及光机和主板模块。

该报道还补充,基于设备复杂设计,使得镜腿组件可以折叠,并能在激活波导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国际新闻」


4月Steam调查报告:Meta Quest 2占有率达到47.97%

4月Steam硬件和软件调查报告显示,Meta Quest 2占有率达到47.97%,增长0.62%,另外,自3月Valve Index采用增长(+0.66%)超过了Quest 2(+0.27%)之后,4月,Valve Index占有率继续增长,为15.35%。

探讨AR眼镜发展方向,Meta Reality Labs首席科学家阐述新计算架构

去年年底召开的IEDM会议上,Meta Reality Labs首席科学家Michael Abrash阐述了该公司对当代计算架构如何发展的分析,以使科幻概念化的AR眼镜成为可能。

虽然今天市场上有一些AR“眼镜”,但它们都不具备一副真正的普通眼镜(即使是一副笨重的眼镜)的外观大小。目前最好的AR头显——比如HoloLens 2和Magic Leap 2——相比眼镜形态更接近于护目镜,而且太重且不能整天佩戴。

Michael Abrash认为,如果我们要制造真正眼镜大小、且具有全天电池寿命及引人注目的AR体验所需功能的AR眼镜,那么将需要进行“一系列根本性的改进”,——在某些情况下,转变“硬件和软件”模式。

Meta计划2024年之前发布四款全新VR头显

Meta计划2024年之前发布四款全新VR头显,据称这是发布AR眼镜之前的窗口期产品阵容过渡。

The Information记者Sylvia Varnham O’Regan和Mathew Olson声称,他们已看到了Meta内部产品路线图,该路线图显示Meta正在积极推出新款VR头显。

The Information称,“2024年之前Meta计划推出四款新头显”,报道特别指出,这几款都是“VR头显”(尽管也有可能包含基于直通AR模式的MR头显),并指出这四款新设备与Meta正在开发的AR眼镜区分。

Meta Reality Labs开发可呈现逼真虚拟化身的原型VR头显

Meta Reality Labs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原型VR头显,该头显配置了设计用于AI处理的定制加速器芯片,从而使该公司逼真的用户虚拟化身(Codec Avatars)在VR一体机上的呈现成为可能。

早在更名Meta之前,Meta(Facebook)就一直致力于其“Codec Avatars”项目,该项目旨在使近乎逼真的虚拟化身成为现实,该系统整合了头显传感器功能(如眼动追踪和嘴部追踪)与AI处理功能,以实时呈现用户虚拟化身。

研究人员基于VR手柄摄像头组建全身追踪解决方案“ControllerPose”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员基于VR手柄摄像头建立了身体追踪系统。

“ControllerPose”是一个全身追踪原型解决方案,其基于两个与VR手柄连接的鱼眼摄像头进行身体追踪,该软件可将两个摄像头拍摄的视图拼接,以实现更宽广视野,尽可能实现全身追踪,研究人员表示,身体追踪可精确到8.59厘米以内。

为了解决摄像头追踪问题,研究人员尝试了两种方法:将数据流式传输到附近PC,以及基于Raspberry Pi Compute Module 4和Google Coral进行处理,而通过PC(或VR一体机)搭建追踪系统相对便宜,但板载处理则会降低延迟。

Meta正通过先进机器学习技术打造“Codec Avatars 2.0”

Meta研究人员正通过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打造“Codec Avatars 2.0”。

Facebook(Meta)在2019年3月首次展示了“Codec Avatars”,其由多个神经网络提供支持,基于171个摄像头捕获生成,生成之后,“Codec Avatars”将由一个配置了5个摄像头的原型VR头显实时驱动(其中2个摄像头用于内部观察、3个摄像头观察外部),而随着版本迭代,研究人员陆续展示了该系统例如更逼真眼动追踪以及支持麦克风的demo。

今年4月,在麻省理工学院“虚拟人与虚拟存在”研讨会上,Codec Avatars团队负责人Yaser Sheikh展示了该项目最新版本demo——“Codec Avatars 2.0”。

或为苹果AR/VR头显关键技术,英伟达和斯坦福大学团队研发全息近眼显示系统

英伟达和斯坦福大学发布的一份联合研究报告阐述了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可能是预计2022年末/2023年初发布的苹果AR/VR头显以及几年后推出的苹果AR眼镜所应用的关键技术。

目前,AR眼镜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显示光学器件的物理特性,另外,传统VR头显的显示屏相对较小,如果用户想获得大视角视野,头显设计者就不得不使显示屏与目镜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以实现必要的放大倍率,从而使头显外型相对较大。

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是采用“pancake”镜头——一种非常扁平的镜头设计,可用于军用头显的夜视镜,但“pancake”镜头无法提供在AR、VR等使用环境下所需的特写图像质量,而且——至关重要的是——“pancake”镜头无法生成3D图像。

Meta Project Cambria售价将高于800美元

Meta透露,该公司下一款VR头显“Project Cambria”的售价高于800美元。

Project Cambria预计今年晚些时候上市,这是一款兼具办公与游戏的高端VR头显,另据The Information报道,“两位知情人士”表示,Meta计划2024年之前发布四款新头显,其中Project Cambria定价799美元,然而,Meta发言人透露,Project Cambria售价远高于此。

打造车上VR生态,苹果正在开发VR驾乘系统

美国专利商标局正式授权苹果一项与VR驾乘系统相关的专利,该系统可以解决车辆行驶中可能导致的乘客晕车问题。该VR系统面向没有窗户的自动驾驶汽车而设计,基于VR头显,驾驶员将能根据可视化道路视图进行驾驶、甚至在车上召开虚拟会议以及享受VR游戏、阅读、聊天等车内服务。

为进一步打造VR车内体验,苹果推出了各种旨在使乘客放松的虚拟体验场景,基于VR驾乘系统,乘客可以想象仿佛置身于船只、滑翔机等场景,从而获得别开生面的乘车体验。

LG透露即将推出的一款XR产品

LG透露即将推出的一款XR产品,该产品整合了LG Display子公司的VR/AR/MR解决方案。

在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LG代表表示: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XR市场,如果市场盈利和规模达到公司标准,LG就会迅速进入,我们正为此提前准备产品。”

LG电子去年成立了负责XR头显OLED面板相关研究开发(R&D)的“中小型业务部门”。

可模拟口腔真实触感、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全新触觉反馈设备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所(未来界面小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全新触觉反馈设备。

该设备基于超声波传感器以模拟口腔逼真触觉,从而实现更真实VR体验。团队发布了一段视频,演示了包括从喝热咖啡、刷牙、吸烟、甚至遭受巨型蜘蛛攻击时的模拟感受。

旨在制造更优质AR头显,谷歌正式收购Micro LED厂商Raxium

谷歌证实,公司正式收购了Raxium,这是一家成立5年、以MicroLED技术著称的初创公司,很显然,谷歌收购Raxium,致力于制造下一代VR/AR/MR头显。

这也进一步证明,谷歌将大举进军AR,此前,谷歌在2020年收购了眼镜制造商North;另据报道,谷歌正在招聘工程师以构建AR生态操作系统,今年1月,Google Labs被指正在打造一款名为“Project Iris”的AR头显,其操作模式与去年在I/O活动中展示的“Project Starline”高分辨率视频聊天演示相同。

空间态势感知公司Slamcore完成1600万美元A轮融资

英国空间态势感知公司Slamcore完成了由Robo Global Ventures和Presidio Ventures领投,Samsung Ventures、Amadeus Capital、Global Brain、IP Group、MMC、Yamato Holdings、Octopus等参投的1600万美元A轮融资。

市场预测,十年内,仅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市场规模就可达到220亿美元,Slamcore认为,其基于人工智能的定位和地图智能将在未来的自动导航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无代码创建3D化身,Kinetix完成11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法国AI/3D动画平台Kinetix完成了由Top Harvest Capital创始人、谷歌前高管Adam Ghobarah领投的11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Kinetix成立于2020年,构建了一个支持Web3和内容创作者将任意视频转换为3D动画化身的无代码平台,目前,全球共有数百万创作者基于该免费人工智能平台进行3D创作。

无代码AI是AI领域的一个类别,而Kinetix平台具有可视化、无代码和支持频繁拖放操作的界面,且无需经过专门培训即能创建AI模型。

Web AR平台RECON Labs完成440万美元A轮融资

韩国Web AR平台RECON Labs完成了由Kakao Ventures、Shinhan Capital、Lotte Ventures、Naver D2SF、Korea Investment Partners、Kakao Brain等投资的440万美元A轮融资。

基于平台“PlicAR”自动化技术将2D图像转换为产品3D视图,使电子商务客户无需任何3D建模技能即能在两小时内创建3D模型,完成融资后RECON Labs将扩招员工以增强“PlicAR”功能。

延伸阅读

元宇宙创业公司“拿钱”最多:2022年4月XR行业回顾

「93913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