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有东方笛音和西方Hip-Hop节奏的BGM中,我们正式迎来了SIF 2021(2021砂之盒沉浸影像展)。
作为沉浸影像领域独树一帜的大型活动,SIF自2018年创办以来就一直深受电影、艺术、音乐以及VR/AR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去年,由于疫情这样的不可抗力因素,SIF无法顺利举办,此番再见,已悄然过去了2年时间。
这2年间,科技行业日新月异,RTX 30系显卡飙升至天价,“元宇宙”带来新一轮资本热潮,VR/AR行业也在不断变化中重新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那么作为我们的老朋友,SIF亦或是沉浸影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一次,我决定从蔡明亮讲起。
蔡明亮的“童年狂想曲”
蔡明亮是沉浸影像这一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名导,有自成一派的独特风格。相比于现在商业化倾向,蔡明亮在VR作品以及传统电影作品中,都展现出一种对待观众的“叛逆”。
▲李康生《家在兰若寺》剧照
喜欢沉浸影像的观众多少都有些了解,蔡明亮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家在兰若寺》中,首个镜头就长达7分钟头,总时长达到超出人体承受能力的50分钟(一般作品都在5-20分钟)。而且主角,也是他一贯的“御用”男主——相貌、身高、甚至演技都可能不算出色的李康生。这是他在作品上的叛逆。
▲蔡明亮
不仅如此,他曾数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欢迎观众看他的电影“看到睡着”、自己是为数不多迄今为止仍在自己卖票去“直面现实”的导演、希望观众明白创作者的观点与观众并不完全一致等等“反叛”消费市场的观点。
而在这次SIF中,我们没有再和蔡明亮的叛逆磨合,反而看到他柔软的一面。
SIF 2021展出的《大师狂想曲:蔡明亮》,来源于法国导演克莱蒙.德诺主导的《大师狂想曲》系列——邀请了数十位导演,拍摄关于“Missing Picture”的主题,也就是“消失的电影”。而《大师狂想曲:蔡明亮》,则是克莱蒙.德诺和擅长沉浸影像的台湾导演赖冠源联合拍摄,由蔡明亮本人担任主演。
▲《大师狂想曲:蔡明亮》海报
《大师狂想曲:蔡明亮》一改蔡明亮的实景拍摄,变成了带有印象派风格的动画作品。影片结构是以蔡明亮为旁白,为观众讲述他童年在马来西亚古晋市与外公外婆共同生活、看电影的故事。
令人惊喜的地方在于,故事讲述的本质还是蔡明亮如何与电影结缘,于是讲述的虚拟环境设置在电影院中,观众和蔡明亮的动画形象面对面,同时屏幕上播放着他所讲述的故事。而在故事中,也有一块影院屏幕存在,这种“套娃”的形式一方面延续了影片的主题,而另一方面,在感受上也营造出空间和空间之间不设限的奇妙感受。
更进一步来说,影片与传统电影“开始-过程-结尾”的线性叙事内核不同,印象派边缘模糊的美术风格、片段式的叙事方法结合起来,让它更像是梦境与回忆的融合。
我个人在观看之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互相成就。在《大师狂想曲:蔡明亮》中,由于讲述的是个人片段式的回忆,导致故事没有很强的完整、连续性,但它用VR的形式,把蔡明亮的叙述中每一个具体的物品、场景、空间位置、人物动作都完美地再现出来,并且是随着讲述的进度一点点展开。
比如,小时候的蔡明亮,在早晨醒来之后,偷偷在上下铺的床边观察外婆有没有醒来,然后去床头位置的衣柜里拿一些钱买糖吃,回忆起来是充满童趣的。实际拍摄要找一个合适的上下铺、一模一样的衣柜,可以藏在床底下、动作灵活的小演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VR里,不仅能够做到,甚至能还原蔡明亮讲述中“娓娓道来的感觉。
▲《大师狂想曲:蔡明亮》
而对于沉浸影像作品来说,叙事方法一直是被热烈讨论和研究的话题,有《家中的刽子手》、《成为智人女性》这样变换视角营造氛围,也有《花房姑娘》、《纸鹤》这种独特形式的传统叙事方法,或者《歌利亚:玩转现实》、《轮回》这样强调感受、视觉效果的艺术型讲述。但很少有《大师狂想曲:蔡明亮》这种兼顾成熟度和创新叙事的作品。
看完《大师狂想曲:蔡明亮》这部作品,观众更容易感受到这两年间,SIF 2021中选出的作品对VR的感受程度更深,而沉浸影像在叙事技巧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也是我个人理解SIF 2021的主题——“叠加宇宙”。
2021,沉浸影像的“新革命”开端
SIF 2021除了展映单元之外,还有比较重要的峰会环节,邀请了涉猎VR/AR、AI、艺术、音乐、电影等各界精英到场讨论分享。除了个人比较喜欢的Mandarin乐队鼓手(安雨)之外,留下印象深刻的就是由SIF创办人楼彦昕主持的“新范式转移”这一主题讨论。
“范式”本身是一个科学哲学词汇,指的是理论体系,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所谓“范式转移”,是指一个领域里出现新的学术成果,打破了原有的假设或者法则,从而迫使人们对本学科的很多基本理论做出根本性的修正。
这里有一个同样生动的例子方便理解,在麦哲伦证实“地球是圆的”之前,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大地是盘古的身躯,古巴比伦人认为,地球是一座中空的山,古印度人认为,地球是一个扣下的碗。而在麦哲伦航海之后,我们认为地球是圆的,随着一个方向前进最终会回到起点,月盈月缺因为自转和公转。在这之前和之后,范式发生了转移。
这一结论,也被沿用在社会学科、艺术学科等的理论研究中,就像科学引发工业革命一样,艺术领域的范式转移也意味着一场艺术革命,会从根本上改变艺术表达的目的、形式等等。而在SIF 2021峰会上讨论的结果是,在VR和沉浸影像领域,一场发自行业最核心的“新革命” 也已经开始。
VR本质上仍旧是一个新兴科技技术,它高度依赖5G技术的布局和发展。从新基建的角度说,华为公司产业发展副总裁燕兴表示,一方面,5G技术能够大大缩减VR的时延,甚至会控制在15ms以内;另一方面,到今年8月,国内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的地市级以上的城市,97%以上的县以及40%以上的乡镇,全球176张5G网络在北美、欧洲、日本、韩国、中东等已经部署,全球的5G用户数超过五亿。
清研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主管合伙人文均雷则从技术的角度表示,诸如区块链、IoT、人工智能等等前沿科技的研发创新也呈现出更加融合的态势。技术的融合也为艺术的创新、各个产业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从沉浸影像乃至VR的创作者角度来看,就像前文说到的,叙事方式已经开始跟随着对VR的理解发生改变,未来会逐渐形成专属于VR的影视语言,同样,这样的变化对消费者理解VR、使用VR带来更积极地影响。
通过在SIF 2021上的见闻与感受,不难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无论是从基建、技术,还是内容的角度,沉浸影像都开始改变和进步,这种进步甚至是对传统影像表达的颠覆和重塑,在这之下也代表着一场全新的革命缓缓拉开帷幕。
属于SIF未来的“大千”世界
聊完SIF,我们再来聊聊SIF背后的团队。
从一些沉浸影像作品到举办SIF这样规模的盛会,让更多的人感受沉浸影像的魅力,让创作者更好的生存,让行业一年又一年得以更好发展,楼彦昕和他背后的砂之盒团队,可以说是齐心协力把沉浸影像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SIF 2021现场
在“元宇宙”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年,他们又有了新的想法——“大千”。
对于“大千”,楼彦昕说:“我很庆幸这个时代,活在这个技术和艺术共同改变历史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因为技术和艺术可以共同改变历史。我希望我们不仅仅只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布道者,我们更加希望变成一个创造者。因此我们做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社交平台,叫做VAST(大千),我们未来将给予这个平台做完全虚拟化的、面向全球的砂之盒影展。不仅如此,我们还将与西南偏南、威尼斯、火人节等大型的、全球重大的节庆,共同呈现内容无比丰富的大型虚拟活动。因此,砂之盒SIF未来会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实结合的MetaFestival。”
▲SIF创办人楼彦昕
“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的作者威廉吉布森说过,‘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我们希望在这个新构建的叠加宇宙的场域,对未来做一次重新分布,让每个人都可以进入一个高维度空间去一探究竟,希望这里发生的一切可以启发更多的创作人,可以跟我们一起去飞翔,去往前方美好的新世界。”
「93913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