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神秘AR创企,凭什么“吊打”微软、Magic Leap?

🤖 由 文心大模型 生成的文章摘要

在遥远的美国硅谷,有一家颇为神秘的AR创企——Kura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Kura),它宣称自家的AR眼镜能够实现8K分辨率,150°视场角(对角线),透光度更是高达95%,具备90-150FPS的计算传输速度,与性能足够的PC连接时可以实现全帧渲染,当计算资源不足时会利用眼球追踪的相关算法使得视场角中心进行充分渲染,从而减少计算资源的消耗。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Kelly Peng(彭子琪)更为传奇,不仅自称在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了多个本科专业,知识面横跨AR眼镜的各个领域,还曾入选2019年福布斯的「30 Under 30」榜单,更是多家企业和组织的创始人,业务范畴甚至延伸到了自动驾驶汽车领域。

▲Kura创始人Kelly Peng

36Kr分别于2020年8月3日和2021年3月23日报道了Kura的融资消息,其中包括天使轮的数百万美元和Pre-A轮的数百万美元。这样一家神秘的公司搭配大幅领先业界的独有技术,引起我们的浓厚兴趣:为何Kura能够做到科技巨头都无法完成的事情?它们的产品和技术又凭什么能“吊打”微软、Magic Leap?

带着上述疑问,本着求真的原则,我们搜集和整理了大量与Kura及其创始人Kelly Peng的相关资料,却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接下来,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捋一捋神奇的Kelly Peng和神秘的Kura吧。

Kelly Peng曾就读于西安铁一中,高中时去往美国,于2010年高中毕业并入学伊利诺伊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10年至2013年间,Kelly Peng在大学期间陆陆续续转了四次专业,读了商科(会计与金融)、数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而根据她领英的描述,她还辅修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与统计学,并完成了所有学科的主要课程,研究方向聚焦于操作系统与信号处理。

2013年,Kelly Peng转学去了一所更加牛X的学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就读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并于2014年成功拿到学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E和CS专业的确是美国顶尖,Kelly Peng能就读这两所大学的EE和CS专业,妥妥的学霸中的学霸。

然而,在我们查阅Kelly Peng获得的2019年福布斯「30 Under 30」榜单时,却发现了一些蹊跷之处。福布斯的资料显示,Kelly Peng在伊利诺伊香槟分校获得的是人文与科学的学士学位,这是一个文理科学位,而非两所学校强悍的工科。至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Kelly Peng退学了。

不过,这也不关键,万一别人天纵奇才,即使拿着文理科的学位,也能掌握材料学、光学、计算机视觉、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等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呢?

2015年,Kelly Peng申请了斯坦福大学的部分课程,涉及电气、计算机和航空航天工程。由于Kelly Peng并没有提到获得过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学位,这部分课程可能属于Certified Degree,也就是就读部分指定课程并获得特定的证书,如果类比国内的话有点像一些大学开设的成人教育课程,课程难度有简单有难的,但申请的难度显然无法和硕士学位相提并论。

同样是在2015年,Kelly Peng创办了Kura,最初的名称是Aurora Tech Inc.。

在此期间,Kelly Peng还研究了一下脑机接口,参与了2015年2月10日的Siggraph,并在Exploratorium博物馆展示了脑机接口的研发成果。但根据Kelly Peng本人的描述,其中一款脑机接口应用只是用来识别人的喜欢/不喜欢情绪,可以算是最入门级的应用。

如果说2016年之前的经历堪称传奇的话,Kelly Peng接下来的人生简直就是开了挂。

2016年2月,Kelly Peng成为Particle House的负责人,工程师。根据Particle House官网(Particle.house)显示的资料,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社区,拥有内部硬件实验室,这群人自称是「热爱动手工程和发明的科学家、工程师、黑客、发明家、公司创始人以及改变世界的人」,创建了一个拥有固定场所、实验室并定期聚会以相互学习、共享想法,并进行项目协作和工具共享的社区。

然而诡异的是,该社区展示的6名会员与访客中,3名和Kura团队的核心成员有着高度重合,其中甚至包括了一只宠物兔……

尽管Particle House在图片的下方提供了关于更多社区成员的图片链接,但很遗憾……无法直接访问。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Particle House网站的第一条博客「Hello World!」发布于2019年12月26日,里面附文「Starting of Particle House Blog」。

这引起了我们对于网站建立时间的好奇。通过对https://www.particle.house/robots.txt(搜索引擎爬虫设置)的查询,我们发现该网站禁止搜索引擎对任何页面的爬取。随后我们查阅了https://www.particle.house/sitemap.xml(主要用于记录网站结构)文件,里面记录了网页各个页面最后的修改时间,大部分页面的修改时间都在2019年年末-2020年间,也就是前文中Hello World博客发布的时间附近。但今年3月,Particle House的events和store页面均被修改,目前这两个页面均已没有了任何内容。

2016年3月,Kelly Peng创造了一款Pepper飞行汽车原型,担任机电工程师的角色。领英页面显示,Kelly Peng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涡轮喷气试验引擎,用作垂直起降汽车的动力系统。

然而,通过谷歌搜索Pepper+Flying+Car关键词,并限定页面的收录时间,并未搜索到高匹配度的信息,即使去除时间的限制,依然没有任何有关这款飞行汽车原型的新闻。

又一件外人无法查证的事情。

2016年6月,Kelly Peng成为Greylock X项目的参与者。根据TechCrunch的报道,Greylock X项目是一个面向学生的神秘项目,由推荐人进行选拔,通常面向硅谷最优秀的工程专业学生。既然是神秘项目,自然很难找到公开的资料。不过,虽然查不到Greylock X的资料,但Greylock投资了哪些企业却是有据可查的。

这里我们没有查到Greylock对Kura的投资,但找到了一家名为Aurora Tech的公司。不过,Aurora Tech并非Kura的前身Aurora Tech Inc.,而是一家研究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创立时间也是2017年,但由于双方都牵扯到了Greylock,是否会有某种奇妙的联系呢?

2016年7月,Kelly Peng出任AAT项目(America‘s Amazing Teens)大使。这个AAT项目是由一家商业公司进运作的,创立于2014年。在AAT的官网上,我们能够看到Kelly Peng的简介中清楚的写着她是Aurora公司的CEO、联合创始人、硬件发明家,同时还注明了她研发的AR眼镜参数:100°视场角。

由此可见,2016年时,Kura的产品还没有达到如今所宣称的150°视场角。不仅如此,这里Kelly Peng的头衔莫名其妙的降了一级——由创始人变成了联合创始人。尽管创始人和联合创始人在外界看来都是一家公司高山仰止的存在,但事实上,往自己脸上贴金联合创始人身份的人数不胜数,却几乎没有见过愿意将头衔自降一级的创始人。

2016年9月,Kelly Peng创办Cyclotron Space(回旋粒子加速器空间),并担任核工程师物理学家,进行核与粒子物理研发,首个项目是带有RF腔的粒子加速器,还探索了时间和空间的组织方式和可重组性。名词有点绕,也不是很好理解,但是,Cyclotron Space无法在搜索引擎中找到任何痕迹。

2017年7月,Kelly Peng成为康宁公司(给iPhone生产钢化玻璃的那家公司)的电子与光学研究工程师兼合伙人/合作方(Electronics and Optics Research Engineer & Partner),负责开发和原型化光谱传感器,用于配合AR眼镜进行材料分析,制造出基于全息技术的显示设备并进行了演示,还研究了高透低噪的定制空间光调制器和光学布局,以实现多种深度的焦距和更多功能。

同月,Kelly Peng进入Stanford Nanofab Facility担任纳米制造工程师,该实验室主要制造光学材料和生物传感器。

2017年9月,Kelly Peng成为rloop公司的航空电子工程师,为超级高铁项目Hyperloop的执行构建技术原型和演示。

2019年,Kelly Peng担任一个神秘自动驾驶赛车项目的顾问。

不难看出,Kelly Peng这几年在率领Kura团队研发超前的AR显示系统的同时,还身兼数家公司和实验室的职务,可谓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马一龙”恐怕也要甘拜下风。

不过,回顾2010年-2014年,Kelly Peng在校期间的部分任职经历,似乎就能明白这些是怎样一回事了。简单的列举两个例子:

如果大家对大学某些课程的分组作业和实践熟悉的话,应该不难看出这些所谓的Title并不适合出现在一个大学生身上,这是对简历进行了一定程度「美化」的结果。上面提到的那些履历恐怕也经历了同样的「美化」。至于近年来福布斯「30 Under 30」榜单的成色,也早就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含金量并不算高。

但这些创始人简历上的「美化」问题并不代表Kura就拿出不真正的产品。毕竟能够吸引这么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Kura多多少少应该还是有些真材实料的吧,对吧?

根据Crunchbase显示的资料,2017年2月,Kura获得由HTC领投的150万美元Pre Seed(比种子还早期)轮资金,其他投资方包括VIVE X、1517基金、伯克利SkyDeck、康宁、Hanhai Investment, Inc.(一家孵化器)、MassChallenge、Invariantes Fund、Tuesday Capital以及个人投资者Hong Yuan。

2018年11月20日,Kura完成20万美元的Pre Seed轮融资;

2020年3月-7月,Kura紧锣密鼓完成3笔种子轮融资,金额分别为60万美元、120万美元和21.3万美元,总计201.3万美元。

2020年9月15日,Kura又完成一笔130万美元的融资。

2020年10月22日,Pre Seed轮又融了5万美元,这是个很奇怪的数据,因为在种子轮投资完成后,竟然还有人能投Pre Seed轮……由于Kura官方没做过多的披露,这里我们也不好过多揣测个中缘由。

2020年12月20日,完成一轮未公开数额的融资。

不过颇为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Kura天使轮领投方云天使基金官网上,并未出现Kura的身影。

究竟是云天使基金官网没有及时更新,还是另有其他隐情?我们姑且先不妄下定论。

且不提对于AR硬件制造商来说,百万美元级别的投资基本属于杯水车薪,Kura如果真的如日前36Kr报道所述“获数百万美元Pre-A轮融资”,总融资金额应该超过了千万美元,在不涉及设备量产的情况下可能勉强还算够用。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2篇关于Kura的融资报道中,对于Kura订单数量的描述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2020年8月3日的报道

▲2021年3月23日的报道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从“在手订单接近20万台”变成“预售订单产品数量超过20000台”,客户总数却从“过百家”增长到“超过250家”,其中不乏通用汽车、特斯拉、T-Mobile等全球知名品牌,也不知道该说Kura的产品厉害还是不厉害。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Kura的产品——Gallium。下面是Kura官方公布的Gallium参数数据:

●视场角:150°(双目,对角线)

●焦点:10厘米至无穷远

●亮度:4000尼特(室外可见)

●最高透明度:95%

●分辨率:8K@75Hz / 6K@100Hz / 4K@144Hz

●图像质量:100%DCI-P3,HDR,支持真黑

●IPD:自动调节55-68mm

●重量:80克

简单看一下上面两张来自Kura官方的宣传图,大家应该就能意识到Gallium意味着什么:接近人眼的分辨率和视场角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在95%透明度的屏幕上实现真黑大概相当于发明了生成黑色光线的方法,这可是能拿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大发现;8K @75Hz双目渲染就连RTX 3090跑起来可能都吃力,Kura通过神秘黑科技在骁龙855上就做到了,这让在GPU领域耕耘多年的老黄和Lisa Su情何以堪?

这种集多个「突破」于一体的设备有没有人体验过?还真有。

UploadVR曾于2019年9月11日刊发过一篇文章,称上手体验了Kura的设备。这里我们摘一段文中的描述:

“在访问Kura期间,我们尝试了四种不同的原型演示……四个演示中的三个没有头部跟踪,也不在可穿戴设备上,而是被安装在桌子上,用于在受控的环境中演示显示器、光学器件、视野和亮度等等特性,这对于早期的头戴式技术原型来说很常见。

第一个演示固定在底座上,是其光学技术一个很好的样例。该技术使用了90%+透明度的镜片,能显示高亮度的图像,使物体与真实环境难以区分。该镜片显示的画面比以前我体验过的任何设备都要明亮得多,而且焦点清晰。

第二个演示也是固定好的设备,但是视野更大,并且演示了更大范围的动画和内容。上面视频中的动画内容大多都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了播放,清晰度非常高。这个演示还加入了手部追踪,我伸手时会有多种颜色的光球跟随移动,但没有任何的交互。

在第三个演示中,我尝试了一种完全可穿戴的设备,该设备类似于上图,是早期的原型设备,具有头部和手部跟踪功能。据说已经制造出来至少八个月了。该设备又一次很好的展示了Kura引以为豪的FOV。当我的手伸到相机和镜片的视野中时,设备会为我的皮肤增加AR覆盖层,同时我可以与所有漂浮的彩色颗粒进行交互。它没有像其他AR设备那样只有邮票大小的显示区域。当我移动手臂时,AR图像的跟随会有一段延迟的痕迹——但同样的,这也只是一款早期原型。

最后演示的是最具实验性也是最粗糙的设备。Kura Gallium宣称能实现10cm到无穷远的焦距,在这个演示中我看到了。演示时我的视野里会出现绿色矩阵风格的猫咪悬浮在眼前,大小大约和真正的猫一样。它会缓慢的向远处淡去,但无论多远我都不会丢失它的焦距。

……

Kura Technologies可能发明了AR眼镜进军消费市场所需的显示技术。但在不将所有零件组合到最终产品设计中的情况下,很难确认Gallium的工作原理。在原型阶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技术并不少见,但由于制造难度太大或大规模生产硬件所涉及的费用之类的问题,很多技术从未成为真正的产品。”

尽管视频中带有圆孔的屏幕才符合Kura对于自身技术的描述,但看起来,似乎其他原型的显示效果还更好一些。UploadVR在最后的评论很克制,但言外之意又很明显:Kura只拿几个初级阶段的Demo,无法证明它的产品具有量产能力。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想起业内另一家以特效视频和神秘的原型机来提升估值的公司?

Maigc Leap:这套路,我贼熟。

为什么AR设备的视场角和透光率如此难以提升,让人们不由得对Kura的硬件产生怀疑?Snap公司计算机视觉工程师,前DAQRI(ToB的头部AR企业)CTO Daniel Wagner在2019年的一篇领英文章中给出了详细的解答,这里我们尽量简略的解释一下:

AR 镜片有个Eye Box(见下图),在这个区域内才能清晰成像并保持最大的 FOV,适眼区近似为去尖头的圆锥体,最靠近镜片的截面最大,最靠近瞳孔的截面最小。

▲眼睛(黑色)位于Eye box(绿色)区域,前面是蓝色的显示屏

镜片尺寸(s)、FOV(v)、适眼区(b)、瞳孔到镜片的距离(出瞳距离r,eye relief)之间的关系近似符合:

根据此数据来计算FOV和镜片宽度的关系:

例如采用20mm的出瞳距离和Eye box大小,想要达到40°的水平FOV,屏幕尺寸的宽度至少需要35mm;如果想要达到90°的FOV,就需要屏幕宽度达到60mm;而像DigiLens宣称的对角线150°的光波导显示模组,意味着屏幕对角线要达到170mm,如果屏幕长宽比为4:3,则每只眼的屏幕大小是135mm×100mm,根本无法佩戴。

▲左:35mm,中:60mm,右:135mm

不过这只是以常规的光波导方案来衡量的镜片尺寸。

Kura宣称的结构几何光波导(Structure Geometric Waveguide)技术也许能够突破这种限制。但是还有1个问题亟待解决,在世界上还没有哪家公司能生产8K Micro LED微显示屏(尽管索尼和三星都能够生产8K甚至16K的Mini LED电视,但严格意义上的Micro LED是指尺寸小于50μm的LED),即使Kura宣称能够使用条带型的Micro LED配合MEMS微电机系统实现类似CRT扫描的方式显示高分辨率画面,但这类扫描的方式显示的画面由于并非同时生成,通过相机镜头拍摄时,通常画面会出现条带状的明暗交替,类似下图的效果,尽管人眼可能难以察觉:

但在Kura的Demo视频中,我们没有见到其中任何一段视频出现过类似的效果。

关于亮度的问题,Daniel Wagner同样给出了详细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保证画面不出现拖影,AR会尽量减小固定刷新率下单个像素的工作时间。以60Hz刷新率为例,如果单个像素一直开启,意味着该像素每一帧画面都会工作约16ms,但如果用户此时以每毫秒2个像素的速度转动头部,就会出现下图右侧那边的运动模糊,因为单个像素工作16ms就会在32个像素的长度上留下拖影。

所以在60Hz的刷新率下,AR显示系统单个像素每帧的工作时间可能只有4ms甚至更低,从而造成了画面亮度的下降,毕竟同样的画面,发光时间只有原先的1/4,亮度自然也只剩下1/4了。

AR常用的微显示面板中,LCoS面板由于采用额外的LED光源(可能亮度很高),甚至可以做到每种颜色像素的工作时间小于1ms。OLED屏幕在亮度上达不到LCoS屏幕的水准,因此需要更长的像素工作时间才能提供同样的亮度,为了不产生拖影只能放弃提升屏幕的刷新率。

▲绿色的长条可以看做亮度,右图的显示方式虽然亮度和刷新率可以达到左图的两倍,但会出现严重的拖影问题

让我们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到Kura的结构几何光波导技术上。

从外观来看,这样的显示系统与LetinAR的方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样都利用了小孔成像原理。

▲左:LetinAR,右:Kura

看起来是不是有些眼熟?当然,即使外观相似,也不意味着双方采用了同样的技术,只不过Kelly Peng在2019年参加thearshow网站的播客活动时,讲述了曾有间谍渗透进公司试图窃取他们的技术,意指哪家公司,大家自行去揣摩。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Kura的产品,我们私下请国内某AR公司的小伙伴咨询了其技术同事,给出的评价是:“如果按照小孔的原理,做到35°的FOV以上,体积就会变得超级大,更何况现在根本没有体积足够小的8K Micro LED显示模组”。

写在最后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是否就能给Kura盖棺定论?似乎还不能。

在做这篇报道的过程中,我们的心里其实是很矛盾的:一方面,AR眼镜走向轻薄确实面临着诸多的技术难关,需要有能人来突破;另一方面,号称能解决业界难题的Kura和它的创始人Kelly Peng又确实有着「过度包装」的嫌疑,并在一些履历上存在着多处报道不一致的情况。

而从2016年至今,Kura对外公布的产品参数上“提升”了不少——从2016年的100°视场角到2018年的135°视场角、2000nits亮度,再到如今的150°视场角、4000nits亮度,但却依然使用几乎相同的视频来演示产品。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小公司的好处在于能够快速试错调转方向,适合进行前沿技术的探索,但涉及到量产产品,可能大多数情况下会出于技术以外的因素力不从心,但我们仍然希望拥有硬技术的小公司能够更多的出现,给行业带来活力,毕竟我们已经见证了Oculus的“奇迹”。

大公司在研究资金、研发过程对错误的容忍、人才吸引力等多个方面对于小公司有着碾压性的优势,能够快速的将成熟的前沿技术投入量产,因此我们每年都能够见到许多由大公司带来的前沿产品的原因,Quest 2取得辉煌的成绩和背后Facebook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也是VR/AR走向消费市场的必经之路。

回归VR/AR产业本身,目前可能仍然处在技术的开拓阶段,虽然艰难,却蕴藏着无限可能。但是当潮水褪去,谁在沙滩上裸泳就一目了然。曾经裸泳的Magic Leap早已不复当年风光,也希望所有的行业公司都能以史为鉴脚踏实地,永远不要出现下一个「裸泳者」。

「93913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及回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