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消费级VR市场「揭幕战」落幕:谁家欢喜,谁家悲?

🤖 由 文心大模型 生成的文章摘要
日前,2021年第一份(1月)Steam硬件和软件调查报告正式出炉。那么,在2021年的「揭幕战」中,各大VR品牌在消费级市场的表现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整体数据——
数据显示,VR用户在Steam平台总用户中的最新占比2.13%+0.43%),首度突破2%,创历史新高。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官方统计的是连接到Steam平台的VR设备数量,并不一定真的被用户使用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几大阵营的表现,那“有人见星辰,有人见尘埃”再贴切不过:Oculus一骑绝尘,不仅占据了半壁江山(56.42%),且领先优势逐步扩大;HTC勉勉强强保住“二当家”的位置,但各方夹击之下,份额持续收窄,已经跌破20%(18.53%),且毫无反弹迹象;“无心插柳却柳成荫”的Valve则凭借Index(15.83%)一款产品继续稳居前三。
如果按照Valve前不久发布的Steam平台1.2亿的全球月活用户推算,2021年1月Steam平台的VR月活用户人数大约为256.45万。RoadtoVR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亦认为“Steam平台的月连接VR设备数量已达到260万”。
具体来说,有56.42%+4.67%)来自Oculus,凭借23.36%-2.56%)的份额,Rift S依然是目前用户拥有最多的VR头显;Rift份额不出意料的继续大幅下跌,但目前仍有7.97%-1.35%)的用户在使用;QuestQuest 2的份额分别为7.67%-8.82%)和17.40%+15.48%),两者共计占据25.07%的份额,较2020年12月统计的15.92%有了非常大幅的增长。
相较于Oculus,HTC在消费级市场的日子可谓是愈发难过。从统计数据来看,HTC的份额已经下滑到18.53%-2.31%),勉强高过发布半年还不到的Quest 2(17.40%)一款产品。别忘了,Steam平台还不是Oculus的主战场,还有日趋完善的Oculus Store呢。
初代Vive份额继续大幅下跌,最新份额14.06%-2.28%);Vive Pro、Vive Cosmos以及Vive Cosmos Elite的份额分别为2.30%-0.18%)、1.12%-0.06%)、1.05%+0.14%),都相对较为小众。对于HTC来说,仅靠这些产品显然是无力回天了,关键就看此前王雪红口中「会让外界惊艳」的2021年VR新品能否「牛」转乾坤了。
尽管Valve Index的份额下跌至15.83%-0.29%),但在过去一段时间的销量表现却是相当惊艳——根据我们的统计,在过去长达二十多周的时间里,都进入了Steam周销量榜TOP10,最近的两个多月更是牢牢占据前三的位置。所以,长期来看,Valve的江湖地位还是可以稳稳维持住,哪怕只有Index这一根“独苗”。
大概是受HP Reverb G2发售的影响,Windows Mixed Reality(WMR)阵营小幅上涨,最新份额为6.38%+0.15%)。不过,正如我们之前分析的那样,HP Reverb G2在性价比和可玩性上远不及Quest 2,在体验方面又完全无法跟Index相媲美,再加上有些拉胯的交互体验,在消费级市场怕是难有作为。
其他产品方面,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串流SteamVR」的平台或头显设备,包括Riftcat Vridge(0.65%)iVRy(0.51%)、ALVR(0.07%)等都出现在数据统计中,不过整体来看依然相对小众。
除了上述“玩家”,最近一段时间关于VR产业潜在“颠覆者”——苹果的“瓜”信息量相当大:先是彭博社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爆料称“苹果2022年推出VR头显,轻量级AR眼镜仍需数年等待”,接着苹果官方宣布硬件管理层大换血——硬件总负责人去负责一个神秘「新项目」,然后The Information又爆料了一系列产品细节“8K屏、眼球追踪、售价超3000美元”。
当然,这一系列看似有板有眼的猛料依然都不能够视为确凿的消息。毕竟,苹果VR/AR硬件层面的进展以及何时发布等问题的答案,恐怕也只有其现任CEO蒂姆•库克和他的内部人士才知道。但苹果牌VR/AR设备离我们越来越近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即将入局的苹果,目前VR赛道上聚集了包括Facebook、Valve、微软、HTC等一众巨头,再加上NOLO、爱奇艺智能、3Glasses、Pico、大朋VR等诸多国内创企,VR硬件在大众市场普及的“冲锋号”可以说是已经吹响。
“总结历史容易,预测未来太难”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如果拉长时间的维度,5年、10年之后再来看今天。或许,现在的一个极限场景,很可能就是5年、10年之后的某种常态。
那么,对于国内VR头显创企来说,如何把握住这波万亿级的市场红利呢?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把目光和格局放得更长远,不要沉迷于“窝里斗”。实在没必要通过并不严谨且PR痕迹明显的所谓“产品横评”等小聪明“自嗨”,这不就是典型的“五十步笑百步”吗?
【93913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及回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