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位于法国和瑞士边境地带100米地下
英国BBC制作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探秘(Inside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榜上有名。不仅因为这个题材比较拉风——3分钟的视频是关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法国和瑞士边境地带100米地下)的介绍,亮点是参观大型强子对撞机——它在接近光速时能够粉碎粒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对撞机。
更拉风的还是,作为著名的广播电视公司,这是BBC在360度视频新闻报道上的第一个节目。而且你可能完全想象不到事实上他们早在2011年就开始尝试360度拍摄了。不由感概一下下:等到大众开始普及的事情豪门一早就玩过了呀。
以下是早前BBC自己曝光的,自己第一个360度新闻报道的拍摄和制作内幕,视角当然是主持人兼制片人Spencer Kelly的角度。在他看来,这事so easy:
主持人兼制片人Spencer Kelly
“摄像头在动啦!Action!”导播Steve冲我喊的时候,我正站在那儿原地发呆,脑子里还在默默从10数到1……从镜头里看上去就跟个2货一样。通常情况下,这时候我已经开始说点什么了,可在这个“特殊拍摄”状况下,我们得给观众一个“先熟悉一下自己周围环境”的时间,估计他们一下置身360度的环境,正上下左右乱看“找不到北”呢。(这时候我说什么他们是不是都会懵圈?)
并没有“幕后”
所有人在拍摄时都在镜头里,所以最好人人都进入拍摄状态。我们是使用6个GoPro组成的摄像机在拍摄一个3D的环境。这意味着摄像机在记录所有角度的细节。你干什么跟“剧情”无关的事情都会“记录在案”。
Steve告诉我必须对每一个视频文件提供音频和视觉同步点,以便后期缝合。但我觉得他其实做了很多补拍来保证有足够的素材可以拼接。
6个GoPro完败给很多有“豪华装备”的国内团队吧
轮到我上场了,我觉得作为主持人来说,这是360度拍摄跟以往录制普通节目的第三个区别:我必须一条过ok。可能大家会觉得我们拍新闻都是一条过,其实在2D拍摄时,每隔几秒就会改变镜头:比如画外音提到的要点特写,普通镜头一般能够覆盖我与采访者对话中所有需要编辑的要点。而在360度拍摄中,想要通过转换镜头来编辑和剪辑拍摄,简直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通常情况下,每条只能拍2-5分钟,同样一个对话中,我的提问,受访者的回答都得分别拍摄。
不过作为主持人来说,我倒觉得这样挺high,更自由自在更有趣。因为我心里知道,只要摄影机开启,无论我做什么,一举一动都在镜头里,并不会被“剪掉”什么。
每当你打算说话,就按一下机器开始拍摄就好了,观众们就会看到周围的一切。这比普通拍摄少了很多“规矩”,更接近真实的对话场景。但对于主持人来说,也同时是个挺大压力的事情:你必须一次过做对所有事情。做到这点也没啥好办法,排练。排练。排练。
当然,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适合360度拍摄。但这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方式来教育那些习惯依赖变换镜头来实现快速编辑的人。
终于拍完了,接下来是后期制作——那是另一个奇怪的世界——但是这是Steve的事了。
几乎所有的360度相机都有视差。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看到画面中有一些“奇怪”的场景:有些人在镜头里移动时会变得“支离破碎”。这在后期缝合时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
解决360度视频拍摄后期制作问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辛勤的汗水和牛逼的后期软件。但即使如此,如果你够细心的话还是会看到一些“诡异”的画面。目前我们和其他360拍摄团队正在做的拍摄,相当于一个世纪前的电影拍摄水准。
相信不断更新的后期软件会解决逐步这些问题。而我们会在这个“360度的世界”里发现更多能做的事情。想起来就特别带劲儿。
如何观看:
可以在手机或电脑屏幕上直接播放。
可以使用简单的谷歌Cardboard或者Gaer VR观看。
YouTube或Facebook上均有支持该360度视频播放的应用。
看到媒体豪门一样在用GoPro拍摄会不会觉得“器材面前人人平等”?但其实,记者觉得,真正让同样的拍摄或报道质量变得“并不平等”的不是器材,不是后期软件,更不是你可能比BBC更懂360度拍摄或者拍得更好。
而是,作为卓越的内容制作团队,BBC有更多的资源(比如这个欧洲最牛逼的强子对撞机就不是谁想去拍就能拍到的);更明白什么题材适合360度拍摄;更好地把控一个优质内容的制作精髓;最重要的是,多年来他们积累和养成的,在对优秀内容的无论获取还是传播上永无止境的追逐——理念上和技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