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开年以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以 “基础研究+应用导向” 双轮驱动,推动新技术不断向产业纵深拓展。目前,我国已构建起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基础研究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智能2.0”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团队聚焦类脑智能计算、群体智能等前沿方向,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类脑芯片。该芯片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复杂任务中,能耗较传统芯片降低40%,运算效率提升2倍,为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突破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在大模型训练算法上取得创新,大幅降低模型训练所需算力成本,推动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域持续领跑。
应用端创新更是百花齐放。除了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在制造业,海尔集团打造的 “卡奥斯” 工业互联网平台,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调度,使生产线柔性化改造周期从 3个月缩短至20天,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在农业领域,大疆农业无人机搭载AI视觉识别系统,可精准识别农田病虫害,农药喷洒量减少30%,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环境污染。而在浙江全景智能医院,AI技术的应用远不止疑难患者警示追踪系统。医院还引入AI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对医学影像的智能分析,能在数秒内完成对肺癌、心脑血管疾病等数十种病症的初步筛查,准确率高达97%,为患者争取宝贵治疗时间。
技术创新的蓬勃发展带来知识产权的爆发式增长。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9日,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379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稳居世界首位。这一成绩背后,是4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的支撑。这些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如寒武纪在AI芯片、商汤科技在计算机视觉、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等方向持续深耕,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共同构建起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我国设立600亿元规模的国家人工智能基金。该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 模式,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超2000亿元的产业投资规模。以长三角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例,在基金支持下,已建成全国算力规模最大的智算中心之一,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普惠算力服务,降低创新门槛。
与此同时,监管体系的完善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相关部门出台《人工智能安全管理条例》,明确数据安全、算法透明等监管要求;组织编制40余项行业关键标准,涵盖大模型评估、数据标注规范等领域;主导制定10余项国际标准,将中国方案融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北京、上海等地还建立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通过 “监管沙盒” 机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与场景探索。